Monday, August 29, 2011

海南咖啡文化点滴


“吃咖啡”是海南人由来已久的生活方式。海南并非咖啡的发源地,却拥有种植、加工咖啡的资源优势与加工优势。

在海南方言,“吃”字用法很广 ,北方方言叫“喝酒”,海南方言叫“吃酒”;北方方言叫喝水解渴,海南方言叫“吃渴”;北方方言叫“喝茶”,海南方言叫“吃茶”;北方方言叫“喝咖啡”,海南方言则叫“吃咖啡”或“吃哥B黑”(即吃黑咖啡)。并非海南人注重吃,也并非用词不准确,因为在汉语词典中,“吃”除了表示“通过咀嚼后吞咽”也有“包括吸流质食品”的意思。

“世界上最好的咖啡产自北纬15度至北回归线之间。最佳的咖啡产地不是哥伦比亚、土耳其、印度尼西亚,而是中国的海南北部和云南南部。那里的咖啡浓而不苦、香而不烈,且带一点果味”——这是权威人士的权威评价。

听到海南咖啡,可千万别以为它是早年海南先辈从海南岛带下南洋的。其实,恰恰相反,海南岛上的咖啡,最早是由文昌华侨从南洋带回当地种植的,历史大约可追溯至上世纪初,也就是1900年代的初期。

众所周知,咖啡的原产地是在非洲的埃塞俄比亚。后来传至中东地区,成为阿拉伯人当作提神醒脑、补充精力,甚至医治疾病的药用饮料。到了15世纪,咖啡才渐渐成为大众饮料,广泛流行于回教世界。1615年威尼斯商人将咖啡带入意大利,才开始在欧洲流行开来。

起初,阿拉伯人为了垄断咖啡市场,都坚持禁止咖啡种子出口,并制定严明的法律加以控制。但此保护网却被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殖民国家荷兰给突破,荷兰人偷偷将咖啡种子运出戒备森严的摩卡港,送回荷兰试种,并在殖民印度尼西亚后,于1699年在爪哇岛上种植咖啡,把它运回欧洲,以谋取厚利,以致目前印度尼西亚仍是世界上第四大咖啡出口国。

所以说,最初在南洋种植咖啡的是荷兰人,当年海南先辈们下南洋时,当地已有咖啡了。但为何会出现“海南咖啡”这名词呢?这就关系到海南人下南洋的历史了。

相对于潮州、福建等其它方言族群,海南人算是较迟南下的一批,在各行业已被其它籍贯人士占据分工之后,能选择的职业显然有限,为求生计,许多早期南下者只好在洋人及富裕西化的娘惹(混血)峇峇家庭当帮佣或担任厨师工作。

根据1911年及1931年的人口普查,报告书上分别记载“海南人为华人中最具语言天份的方言群”,以及“他们多为家庭帮佣,尤其欧人家庭帮佣中,十有九人是海南人”。显见海南人与洋人社会的关系密切,进而连在英军军营及政府机关里负责料理伙食的,也几乎全是海南人。

也正因为这历史关系,多少影响了海南人后来出来自立门户时从事咖啡店的经营模式,像把洋人早餐吃面包喝咖啡的习惯,以及英国人那根深柢固的下午茶文化给普及开来,而渐渐演变成本土别具风格的咖啡店(Kopitiam)文化。

所以,早年南洋一带开咖啡店的多数是海南人,连同相关行业如炒咖啡粉、开面包厂的也多是他们的同乡。只要一提起咖啡,便会想到海南人,因此“海南咖啡”一词便应运而生。

南洋咖啡粉有其独特的制作方法,这归功于海南先辈们整合了西式咖啡的烘焙技术,加上成本考虑,并融合本地人的口味喜好,研发出咖啡豆中加入其它“杂质”如牛油、白糖、芝麻、玉米等同炒的炭炒咖啡方式。更因为所加的“杂质”成份比例以及咖啡豆的种类各有不同,因此南洋一带,海南咖啡的口味有很多。以马来西亚为例,13个州都有其各自的风味个性,而且每州又分为多种口味,品尝起来更显多元精彩。

近十多年来崛起的“白咖啡”,其实也是海南“高比”的一种,强调低温方式烘焙,炒时不放白糖,所以成品颜色较淡,焦糖味减少,故称为“白咖啡”。

煮咖啡的器具与方法,古老而传统。一个铜壶,一只过滤咖啡渣的布袋;将布袋置于壶中,把咖啡粉放入烫热了的袋中,以滚水冲泡,再把铜壶放在火上煮片刻,咖啡特有的香味便随着袅袅上升的热气而弥漫。

古今中外,咖啡的吃法,有单一的咖啡,有加牛奶的咖啡,有加糖的咖啡,有不加糖的咖啡。叫法则因地而异。单一的咖啡,红毛叫Black Coffee(即黑咖啡),香港叫“斋啡”,海南叫“咖啡黑”;加牛奶的咖啡,红毛叫White Coffee(白咖啡),香港叫“奶啡”,海南则叫“奶滴”。

为什么马来语叫‘kopi’?
高比误!
那时南洋的华人发不出Coffee的音,海南方言feel不出个音来,就只能勉强发出“pi”声来代替了。这就是海南咖啡“kopi”的来历吧!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